讲述丨用阿文讲故事:我的31年工作经历
如果说我是一个外宣人,似乎有些夸大,但如果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那就比较平常了。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讲故事绝非易事。
我从参加工作开始,始终在学习讲故事,从讲民间小故事开始,一个字,一句话,从百姓的普普通通,从社会惊天动地的变化,从祖国的灿烂辉煌,从中国对世界愈发强大的影响中,汲取营养,不断学习,到讲述国家的大故事。是的,我和我工作的《今日中国》杂志讲述的是中国故事。
我们首先向外国读者讲述我们自己——《今日中国》杂志的故事:1993年,我们讲述了《今日中国》和中国普通百姓积极参与中国的“希望工程”的故事,讲述了“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实施这一工程的初衷,讲述了中国贫困地区的儿童们对学习的渴望,讲述了当时中国人都熟悉的那双大眼睛——一个贫困地区渴求知识的小女孩的大眼睛的故事。
是的,是中国百姓的真诚使我们把故事讲得真诚,从而赢得了听故事的外国人的信任,加强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
《今日中国》讲故事的水平不断提高,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国力在不断提高,这给了我们充分的自信,努力创新,用更新、更精彩的方法,继续讲述着中国故事。
21世纪初,我们在对阿拉伯媒体的关注中发现,这些媒体对进入阿拉伯市场的中国人和中国商品作了不少负面评论。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我们决定走出去,进行了解和调查。
我们走访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相关的使馆,对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有关工厂和公司进行了调查,最后,走向了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集散地——义乌,在那里,与几十名阿拉伯客商进行了“促膝谈心”,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和要求。然后,我们在《今日中国》杂志上讲了一个阿拉伯人和中国人在国外寻梦的大故事。
由于选题的确定源于对阿拉伯舆论界及媒体观点的收集与分析,因此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也由于我们从国内和国外、官方和民间、买家和卖家等方面掌握了充分的材料,因此,我们有勇气在讲故事的方法上进行创新。
首先,故事以引用阿拉伯媒体对中国商品大量进入阿拉伯市场现象的负面报道开始;其次,没有直接去批驳这些负面报道,而是从中国对大量进入中国的阿拉伯商人的包容、关怀等方面着手,说明了经贸交往带来的双赢效果,小宗贸易是大笔投资的前奏的道理。没有任何批判,只是强调共同发展。更为突出的是,故事尊重事实,未对中国商品中的问题进行袒护。也大胆明确地提出了阿拉伯商人的要求,从而大大加强了故事的真实可靠性。
那么,故事讲得怎么样呢?大量的读者反馈是对其最好的评价。
阿拉伯读者不仅通过来信给予高度评价,而且破天荒地直接从也门、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打电话来,表达他们对《今日中国》的信任,对中国的热爱和对中国对阿拉伯人的关心表示感谢。
如叙利亚的艾哈麦德·白舍尔打电话说,他代表他们街区的阿拉伯读者感谢本刊,用如此大的篇幅报道了在华阿拉伯人的状况,他们喜欢并需要中国商品。中东多个阿拉伯报刊都介绍了这篇文章。阿拉伯半岛台的评论是:“《今日中国》发表了重要文章。”埃及新闻处的评论是:“以这篇文章为标志,《今日中国》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性杂志。”
也正是由于此文的发表,义乌发到《今日中国》中东分社的1000份义乌小商品交易会的请柬,全部迅速被埃及人索走。
我们讲了一个简单的中国出口商品的故事,但却阐明了我国外宣的一个重大观点,即中国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以友好、博大的胸怀,接纳四方宾客,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以此达到共同发展、建立和谐世界的目的。
这种自信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讲好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必须做到敢字当头,既要敢于讲民间小故事,也要敢于讲国家的大故事,要敢于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要敢于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成”。于是,我们利用《今日中国》这一平台,讲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带来的深刻变化,而这一政策得以实行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应该指出的是,考虑到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社会制度的不同,以前我们在外宣讲述中,有时尽量用比较委婉的方法讲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是,今天,面对中国如此大的发展,国力的迅速增强,国际地位的大幅度提升,中国共产党“能”已成不争的事实,于是,我们讲了无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故事。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竟有许多阿拉伯的政党选择了通过《今日中国》的平台,和我们一起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故事,他们撰文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自己的党报上赞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改革开放。
2010年,今日中国杂志社中东分社在埃及首都开罗举办了大型的宣传介绍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大会,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一个最长的中国故事竟是出自该国执政党总书记之口。他以翔实的数据和内容,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及对世界的影响,并强调了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果。问及材料的来源,他说是从《今日中国》上读到的,并笑着喊道:“让《今日中国》的主编上台来和大家见面!”
活动后的连续几天里,埃及所有的报纸和电视台都在谈中国的改革开放,毫无避讳地肯定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不仅仅是我们自己在讲中国故事,阿拉伯的媒体也在讲中国故事。《今日中国》一直在坚持这种手段的创新,努力破除那些不适应外宣工作的思想框框,使更多人参与到我们的外宣工作中。
外宣中的自信使我们讲的故事扩展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前尽量避免的宗教问题,也成了我们故事中的一方面内容,我们在“中国穆斯林”一栏中讲了中国各地的穆斯林的生动故事,读者们在给《今日中国》的来信中惊叹道:“中国有这么多的穆斯林,他们的信仰得到中国社会的尊重,他们是如此爱中国,为他们的祖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011年,爱资哈尔大学新校长接受《今日中国》采访。
2011年,伊斯兰世界规模最大、地位最高、享有盛名的宗教大学埃及爱兹哈尔大学任命了新的校长(此校长地位特殊,由埃及国家总统亲自任命),接受了《今日中国》的采访,我们向他讲述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历史和发展。当得知他在获此任命之后拒绝了所有外国媒体的采访,却接受了《今日中国》的采访时,我们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读过你们的杂志。”
这次采访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再一次意识到,我们讲述的每一个中国故事,都代表了中国形象,接受采访者不只是接受了《今日中国》杂志,他接受的是中国。
还记得,2003年,埃及图书《中国,二十世纪最后的奇迹》荣获埃及国家年度最佳政治图书大奖,该书作者撰文称,书中三分之二的材料来源于《今日中国》。
▲2007年,今日中国杂志社原阿文部主任王复(左一)代表中国外文局参加在约旦举行的国际会议。
更令人难忘的是,2007年,我和另外一个同志代表中国外文局参加阿拉伯思想基金会在约旦举行的国际会议,探讨翻译与国际沟通的问题。会上,我讲述了阿拉伯语在中国的故事。第一个登上这个国际舞台的中国女性,以充分的自信讲述中国对阿拉伯语的传播和发展作出的不可忽略的贡献,使与会者感叹不已,确信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尊重。
当我在发言的最后说:“明年,中国将承办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这里,我代表中国,向诸位发出邀请,到中国去,到北京去,去看奥运会,去亲眼看看更精彩的中国!”这时,会场里掌声雷动,基金会主席和全体与会者均为中国鼓掌!
- END -
作者:今日中国杂志社退休员工、原阿文部主任王复
推荐阅读